饮茶之味 品茶之韵
茶,南方之嘉木也。自古文人多好茶,品茗斗茶,吟诗作赋,极尽一时之雅兴。兴至浓时,以茶入馔、用茶佐食,结合茶之清香与肴之珍美,于形色意味中轻酌慢品,回茶之玉味,可见对茶之用心。把玩一盏清气馥郁的好茶,细品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怡乎中,自生诗情画意、人生哲理、佛思禅趣……这,就是茶之味。
饮茶之味 品茶之韵
茶之韵,清幽才知味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根植于儒、释、道的基础之上的,而儒家、佛家、道家的古朴哲理与茶的自然属性相互渗透融合,也共同形成了中国茶文化极为独特的一面,既有儒家人生境界的文雅含蓄,又兼具道教自然境界的幽玄旷达,更不失佛教禅悟境界的圆通空灵。
事实上,早在三千年前,《诗经·七月》中便有了关于“吃茶”的记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说的便是“吃茶”。只是汉代以前,茶文化的记载多数是从医用价值和药理上开始的。相传,昔日神农氏尝百草,偶得茶解毒,因此《神农本草·食经》中记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华佗所著《食经》中亦有“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记载;《本草纲目》中更是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唐朝之后,文化的盛兴以及《茶经》的面世使得大量传颂赞美茶的茶书、茶诗开始出现;文人茶道、寺院茶礼、宫廷茶道等茶文化也逐渐形成,尤其是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直接造就了茶文化的兴盛。而茶圣陆羽所著《茶经》的出现,更宣告了一个茶文化新时代的到来。
到了北宋时期,由于宋徽宗热爱饮茶,北宋茗战品鉴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如此,他还在《大观茶论》中,第一个提出“清、和、澹、静”的茶道精髓,成为了世界茶道文化的开山鼻祖。明代之后,关于茶的传世之作更是大量涌出,唐伯虎的《烹茶画卷》与《品茶图》以及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描绘当时烹茶、品茶的代表作。至此,一个为众人所接受的、既系统又完整的茶文化业已形成。
人们常说,“书画琴棋诗酒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七种修养。的确,茶的清茗悠韵早已被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只是,不同于琴乐书画等纯粹赏玩美学的文化形态,具有飘然尘外情调的茶文化,始终离不开闲情雅致,却又充满着人间的情味与平和。“和为茶之魂,静为茶之性,雅为茶之韵。”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如此,即便不去刻意寻找,茶味也自从清幽的茶器中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