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桂花枝头,作花食宴正当时。以花卉入馔是要费尽思量的,意虽高雅然其形多绵软,所以要易入口,其味多为清淡,故又要使之有味,亦不可夺味。今年秋季仍以“桂 · 菊 · 蟹”作主题宴会。
远古有神农氏遍尝世间百草百花,不过将鲜花进食真正记录下来的美名,却落到战国时代悲情的楚大夫屈原头上,其所作《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早晨饮用木兰花上刚滴落的晨露,傍晚品尝秋菊飘落的花瓣,就这样被冠以记载花食第一人的雅号。自此以后,花果入食的诗句也多为文人雅士以证其身清高的象征。
于是入戏较深的文人也大有人在,历史上的吃主儿宋代林洪、清代李渔便是。林洪的《山家清供》收录了15种花馔,多取形意,其中有一道最有名的“雪霞羹”: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李渔的情志更为清雅,鲜花只蒸了做花露,熏染饭食或菜品的香气。最后他得出结论,花露者,蔷薇最上,群花次之。
丹桂芳菲
经过千百年的前人尝试,桂花、玫瑰、桃花、茉莉花、菊花成为常见的鲜花食材,以秋日高爽的节气来说,桂与菊最为贴切。一来其香浓郁最适合收获时节的喜感,二则其味对于提鲜避腥颇为有益。桂花食方中最经典的莫过于一味桂花糕,桂花糕起于明朝末年,糕点铺掌柜刘吉祥苦心研发新品,从蜀中状元杨升庵桂花飘香的书斋中被点醒,将鲜桂花先氽去苦水,以糖蜜浸渍,与熟米粉、糯米粉、油、糖拌制,取名桂花糕。此后桂花、玫瑰多入糕点,其味过于甜香,入糕点、甜品便不觉其甜,正对应了甜品应有的意境,入菜品则只宜略撒一二,否则便夺了菜式本味。尝桂花糕要有些意境才好,口中桂花糕还未化,鼻中便闻到满园桂花香气,眼中赏得是桂花满枝头,三位一体的才称得上是桂花全宴的行为艺术。若在上海,有一处以桂花做主题的公园—桂林公园便可,人在桂林公园,端坐其间的桂林公馆,便可有此感。最好的是再来一杯香茗,便化了几分桂花甜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