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总担心过重或过辣夺去一道菜原本的真味,长期的重味熏染也会将人的味觉敏感度降低。大味从来淡中求,在淡味之中斟酌出饮食的养生法门,总坚持着这是未来饮食的趋势。
但偏偏是到了成都,好似飞进了麻辣编织的天罗地网,任由朋友招呼着从精致味馆直到钻入巷弄深处,直至辗转在家常的回锅肉、夫妻肺片间落下满身大汗的透彻快意。
川菜在我心中,大致分为二类,一类与淮扬菜同属盐商体系的“富贵菜”,另一类便是透着平民生活乐趣,横扫大江南北的“民间菜”。川蜀盐商与淮扬盐商大为不同,川蜀之地盐商为白手起家、辛勤劳作的生产型商人,淮扬之盐商多与官场融合。若论饮食的阳春白雪,仍当推精致奢华见长的淮扬菜,高端的川蜀盐商菜归根结底还是平民智慧凝结出来的狂欢盛宴,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将巴蜀饮食以“尚滋味,好辛香”总结最为传神。
蜀地尚滋味 To Be Hot
“好辛香”中的辛香,待辣椒出现后才算完美,仔姜、辣椒、花椒、蒜、葱,并称五大辛香物。川蜀之盆地山间,潮气是不知不觉弥漫在空气中,便也任由辣椒、花椒、仔姜来除湿理气。而自贡井盐,茂汶花椒,乐山子姜,内江白糖,德阳酱油,阆中香醋,涪陵榨菜,南充冬菜,郫县豆瓣,蒲江豆腐乳,犀浦酱油,如数家珍的特产组合在一起,这才成就川菜复合味的大家风范。
川菜的典故,都是信手拈来的,此中与官府沾边的有二道菜。其中一道普通平常的回锅肉,原先是川人初一十五拜祭祖先时的敬供菜,五花肉片先以白煮去腥及肥腻之气,再煎炒入味。此法延用到清末,出了一位仕途失意隐退成都的凌翰林,寄情于烹饪,便改良了这道回锅肉,方法简单,却得以保持五花肉的原汁原味。即改水煮法以密封上笼蒸法,蒸熟后再爆炒。蒸是得以保持菜式营养与味道的健康烹饪法,花费的功夫自然也略多于水煮,所以煮炒法与蒸炒法,以蒸法为精致。
都知川菜以麻辣见长,此言为实,但近年铺天盖地越发追求川菜越麻越辣,甚至是超级无敌辣,我确有一番隐忧。一方水土一方人,麻辣味毕竟与川蜀气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远离彼地仍肆无忌惮地追求至辣,便要三思。辣味终究还是对菜式的本味有所影响,而川菜之所以成为八大菜系之一,还有一个鲜字,这才使复合味丰满多元。近年也有行家不断尝试以川菜与粤菜、淮扬菜融合,这才是一件好事,各花入各眼,不同浓淡层次的辣食才得以伺候着不同地域的肠胃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