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塔瓦河
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在他著名的《沃尔塔瓦河》开篇之时,用木管乐器描绘出了山泉的涓涓细流。这些温柔的山泉给予了捷克人心灵的安宁与无尽的想象力,并最终在斯美塔那的笔下,汇聚成了赋予捷克人活力的。
直通心灵的光与影
1946年,当二战的硝烟尚在欧洲的天空中留有余味时,波兰、匈牙利等国便感受到了来自斯大林一步紧似一步的皮靴声。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已成弦上之箭,此时唯有被称为“欧洲的心脏”的前捷克斯洛伐克,主动承担起沟通东西方交流的重担。也唯有来自中欧的温泉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才能架起不同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桥梁,于是,在日历上已经记录有各类艺术节的卡罗维瓦利,又增加上了一个电影节的标记。也正是这诞生于冷战前夕的电影节,见证了人们从敌视走向和解的过程。
确切说来,卡罗维瓦利电影节,直到1950年才真正落户在这个温泉小镇。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全球五大A级电影节之一,卡罗维瓦利电影节的象征便是它倡导世界和平、人类幸福、不同信仰之间相互沟通的最高奖项—水晶地球大奖。但由于铁幕的阻隔,在最初的十余年间,电影节名单上的参展作品,除了凤毛麟角的几部西方影片外,多是来自柏林墙以东地区的影片。不过这也让新兴的中国电影有了在世界面前崭露头角的机会,谢晋导演的一部《芙蓉镇》,就曾在1988年摘得水晶地球大奖。
卡罗维瓦利电影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东西方之间的坚冰被打破,更加多元化的影片现身于卡罗维瓦利电影节,更多的国际巨星亦会在每年的初夏如约来到这个小镇。
此外,卡罗维瓦利的“小”也为电影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由于城市小,每年电影节的来宾就占满了这里全部的配套设施。随便在路边喝杯咖啡,你就有可能遇上与世界顶尖的电影人攀谈的机会。在悠闲的小城中,没有柏林的严谨、戛纳的喧嚣,单纯地聊聊艺术,感受人与电影艺术之间的更加贴近、更加亲密的关系。而对于组委会来说,电影节的规模虽小,但是参赛作品的竞赛质量却要求很高,像《天使爱美丽》、《走出非洲》等都是在这里首先获奖并赢得了电影界的肯定,随后才成为了在奥斯卡风行的影片。
如果真在卡罗维瓦利小镇上遇到了自己欣赏的艺术家,也不妨借花献佛地送上一支此地独有的石玫瑰。这石玫瑰并非出自小镇上手艺超群的匠人,而是在暖河所特有的石灰质现象中自然形成的。制作石玫瑰的方法就是把玫瑰花放进斯普鲁特温泉水中持续流冲,逐渐产生化学变化,直至其成为暗红间带黄褐的奇特颜色。因水质的细微差别,石玫瑰的色彩也会略有差异,而其中最受青睐的当属磨坊温泉的暖水与玫瑰结合产生的优雅色彩。
如果没能与走在时代前沿的电影人相遇,那么就深刻体会一下小镇浓厚的艺术气息。这个与北方的音乐之都德累斯顿遥相呼应的小镇,秉承了“有捷克人就有音乐”的传统,无论是莫扎特,还是柴可夫斯基,都曾经在小镇获得温泉带来的灵感。因此在这个仅有5万人口的小镇中,几乎每个人都是长有苛刻耳朵的音乐鉴赏家。也正因如此,这里才有着媲美萨尔斯堡的莫扎特音乐节和抗衡圣彼得堡的柴可夫斯基音乐节。聚集了日耳曼音乐与斯拉夫音乐之精髓的,便是小镇上常年飘荡的德沃夏克与斯美塔那的不朽乐章,面对小镇上这些温柔的泉水,耳畔传来《沃尔塔瓦河》前奏的清澈木管乐,在感慨奔涌的沃尔塔瓦河给了捷克人思想与想象力的同时,更赞叹这涓涓的泉水亦给予了他们生命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