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养德
素食主义者且不拔高至“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君子之道,单就关注自身的养生,素食的健康可是有着相当深厚的理论根基。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有益健康。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而“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主要就是指那些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生猛动物。这类食物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因为我们在食用了肉类以后一般要经过4至5天才能排出体外,这会给人类的肝脏造成很大的负担。而素食不仅可以果腹,还会顺带将我们血液中的有害污物清理掉,这就难怪食素之人全身轻盈,充满生气。
素食不同斋食。虽说最彻底的吃素者也是讲究“全素”,不仅不食蛋类,甚至禁用味烈的“五荤”调味,但简单的养生主义素食者少了吃斋者的清规戒律,只是在食物的选择上多了养生的意识,不再只凭口味的欢愉,不仅健康了身体,还多了份生活的情趣。也许纯素的宴席少了些色香味的想象余地,于是现在的素食大都讲究个“以荤托素”的样式。食材不求珍奇,烹调技法却更为考究,美味堪与荤食大菜相媲美。食物面前求的不是清净,好吃才是王道,即便吃个意境却也得神形兼备。我国素食“以荤托素”的历史由来已久,现在最常见的用山腰、腐皮做成的“素烧鹅”系列菜式在清朝时期就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在当时可称得上美味素菜了。
素食主义
“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素食正心养德的功效不言自明,因此在与宗教相关的神圣庄严里,吃素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义。即便在民间,人们也常常以吃素表达自己最虔诚的态度。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还是源于夏商灭亡。原来,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以致昏蒙而被灭亡,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于是民间也纷纷效仿,后来就演变成“朔望斋”—农历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
虽然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但其中的保护环境和关爱生命的意识体现出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和高雅。食素之人敬畏生命、不纵肉欲,必然向善,身心远离了污浊,便更容易戒懒惰忌暴躁,从而与自然更为平和地相处。素食之路好似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一件美好礼物,它让人类在精神、智能和灵性的层面都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远离浮躁和悲观,在平和纯净的主观世界里放松地做自己。
素食,表现出了回归自然、内省自身、返朴归真的文化理念。食素,除了能获取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外,还能额外地体验到摆脱了都市喧嚣和欲望的愉悦。素食主义,俨然成为一种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一个全球时尚的标签。选择素食无需刻意,只要当你的脑海中有了素食文化的概念,当你的味蕾在素食里绽放,你就会真正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健康,关注自己的心灵。健康的生活,总值得一试。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