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 幻梦歌德
尽管是在出产巅峰级大师的德国,魏玛这个名字依然闪烁。虽然这是一座小小的城市,人口不过数万,但或许浓缩的才是精华,这座沉淀着无数文化遗产和名人往事的城市,代表着德国的古典文化,无愧于“德国的雅典”之称。是的,与魏玛城相关的名人名单也是令人屏息的,但在这诸多灯塔中最明亮的一座,自然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魏玛古典主义,这个虽然仅仅持续了50年左右,却是欧洲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时期,那就是1786年歌德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之后的阶段。那时,安娜·阿玛利亚女公爵将作家和思想家们都吸引到这座位于自己宏伟官邸旁的小城市来,它的天空由此被思想的火花碰撞点亮。
魏玛古城
在魏玛,歌德无处不在:歌德故居、歌德博物馆、歌德塑像、歌德广场、歌德花园,甚至还有歌德树。那时,歌德与席勒一起推动了“狂飙突进运动”,使德国文化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魏玛一时吸引四方才俊,成了当之无愧的德国文化中心。于是,今天我们可以沿着古城的街道,造访这些大师曾经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除了歌德,还有席勒、赫尔德、维兰德、尼采、芬伯格、李斯特、巴赫、科尔内利乌斯、格罗皮乌斯、法伊宁格、克莱、伊藤。
没错,漫步是在魏玛游览最闲适的方式。嗅着文学的气息,踩着诗的节奏,旅行本身就是一首轻吟浅唱的歌。于1999年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的魏玛古城面积不大,依旧延续着它最辉煌时期的建筑风格。安静而低调的中心城区完整保留着原貌,却并未像博物馆那般封存。建筑、室内陈设和相关文物作为一个整体,每栋房子、每个街角都有故事可说,将歌德时代的绝世风华娓娓道来。“魏玛是一个安静朴素的小城,商店里卖着各形各色歌德和席勒的纪念品。没有剑将出鞘的隐隐光芒,没有蠢蠢欲动的燥热不安,看不出它曾经撼动世界。”
龙应台在《小城魏玛》中写道。一幢两层的巴洛克风格房子,那是歌德从1775年直到1832年去世居住的地方。踩着咯吱作响的木地板,沿着盘旋的楼梯踏入漆成不同颜色的房间。那台客厅里的三角钢琴,据说是歌德与各国作家、诗人、戏剧家一同举办音乐沙龙时使用的,让人遥想起那一派美妙音乐与激昂诗篇的撞击,那个最好的时代,那个最美的时代。相比挂满名画的会客厅,歌德工作室的陈设却简单得令人讶异:木桌、鹅毛笔、书架,仅此而已,不朽名作《浮士德》正是在这里完成的。
歌德生活的另一个重心,是距离几步之隔的伊尔姆河畔公园。魏玛公爵送他的花园别墅就在这里,那里始终是歌德亲近自然的避风港,亦是歌德一生的浪漫所在。后来,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也在此定居,并在这里创作出了《但丁交响曲》和《浮士德交响曲》等音乐作品。开业于1696年的大象饭店,二楼入口正上方处有座阳台,那是诗人的另一个浪漫坐标—情妇安娜·阿玛利亚公爵夫人就是在那里守望着歌德的来临。说到安娜·阿玛利亚公爵夫人,不得不提起那座以她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这座建筑可谓见证着古典时期魏玛的辉煌,尽管在2004年曾遭遇毁灭性火灾,但修复后的场馆依旧绽放光彩。
1998 年,“古典魏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和歌德及其魏玛古典主义全盛时期在艺术文化史上留下的重要意义脱不开关系。不知是洋溢着古典主义风采的魏玛城成就了歌德的辉煌,还是歌德的才情渲染了魏玛城的浪漫,但对于旅行者来说,这是一场从身到心的灵魂盛宴。名人故居、人字形山墙的砖木结构、古老的书店、斑驳的石板路、丁零当啷驶过的马车仿佛在说:“欢迎你穿越时空,来到歌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