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的古城
1143年,吕贝克是作为第一个德国北海边的城市而被建立起来的,被称为“汉萨女皇”(Queen of the Hanseatic League)。在夕阳中,荷尔斯腾城门(Holstentor)显得庄严而凝重,这是象征着“汉萨女皇”独立和权力的标志。
这座城门建于1464至1477年间,该防御性建筑墙壁厚达3.5米,其风格属于15世纪的后哥特式,是德国中世纪晚期最为著名的城门,也是吕贝克的标志。1855年铁轨的建造,使城门遭到破坏,但是两座巍峨的塔楼仍旧保持了完好的风貌。在城门门洞的上方,镌刻着一行拉丁语:“Concordia Domi Foris Pax(城内团结,城外和平)。”城门内部设立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展示了中世纪汉萨城市的商贸、集市和航海历史原貌,包括城市模型和中世纪的武器等文物。
吕贝克的霍斯特城门
说起“汉萨女皇”,不得不从汉萨同盟说起。汉萨同盟是指在12至17世纪期间,德国与北方的海上贸易达到全盛时期,德国一些城市组成的同盟,旨在保护贸易安全。汉萨同盟的主要贸易品包括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产品、来自吕纳堡的盐、来自德国东部的粮食,还有来自俄罗斯的毛皮和蜂蜜等等商品。在德国本土,从吕贝克可以直达魏斯玛、罗斯托克、斯特拉松等地,当时的“盐都”吕纳堡的盐也是通过吕贝克运往各地,吕贝克逐渐成为了汉萨联盟的中心城市。“汉萨同盟─贸易的权利”是当时每一个行会的自豪写照,它也使得吕贝克后来成为中世纪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几百年后,我登上了圣佩特利教堂(St.Petrikieche)50米高的观景塔楼,一座沉静的古城出现在眼前。
当地朋友说,1942年3月的一次空袭,严重破坏了这个中世纪的老城中近1000所房屋以及7个尖顶教堂中的5个,近五分之一的城市被摧毁。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老城的重新发掘和翻修。1987年12月,吕贝克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德国第一个进入世遗的项目。
吕贝克之子的无限骄傲
而在当代,吕贝克真正成为世人关注焦点的是那些“吕贝克之子”。
刚到吕贝克,在旅游局的办公室里,就看到摆放了一尊雕塑作品,作者的铭牌是Günter Grass,这就是撰写《铁皮鼓》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君特·格拉斯在1959年发表的《铁皮鼓》是反思二战德国最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中那个孩子,以拒绝长大对抗着二战时的残酷和荒谬。君特在199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还被搬上了银幕。他现在就居住在吕贝克的郊外,除了写作,他业余还喜欢做些雕塑作品。或许正是吕贝克小镇的美才给了作家更多的创作灵感,在这里酝酿着自己未来的伟大作品。
北德小镇的时间旅者
这里还是托马斯·曼(1875~1955)的故乡。他在1929年,凭借《布登勃洛克之家─一个家族的衰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有点类似德国版的《红楼梦》。故事发生地就是在吕贝克,小说描述中的房子位于门街4号。小说再现了吕贝克“波罗的海贸易霸主的地位”那一段时光。当我还想顺着小说的描述去寻找的时候才发现它们在现实中已不复存在,当年的街道、场所和广场原来只存在于小说中。这座小城成为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大师的荣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