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有两间工作室,一大一小。大工作室在798,但他平时较少过去。洪浩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小工作室里创作的,而这间小工作室其实就是他家的地下室,只有二十几平方米。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洪浩 以形式美学独辟蹊径的摄影家
其实,洪浩并不是一开始就找到了“扫描法”的创作形式。他早期曾创作《藏经》系列,这一系列所呈现的是一部被不断翻阅的旧书,每一幅单独的画面都可以独立存在。它们既构成了一种行进中的阅读的形态,又存在相对独立静止的关系。《藏经》系列以特有的方式形成了我们当今文化处境的一种基本态度,即先将文化资讯分解进行重新编码,使其失去在原有的规范与意义上的习惯性对应,然后再让这些被重新界定的语义通过重复加强等手段升值为经验,这样它们就会象古代经卷那样“道貌岸然”起来。这种态度是产生一个问题的方式,而不是解决一个问题的的办法。
洪浩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程度有时近乎苛刻。在创作《藏经》系列时,洪浩曾多次去图书馆寻找千年前纸张。“我想知道经过千年沉淀的纸张质感有何变化?纸张上的纹理经过腐蚀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洪浩认为,“艺术需要基于现实。”
2001年,洪浩开始运用“扫描法”创作《我的东西》系列。艺术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平面并置罗列后进行的实物扫描,呈现了个人生活中的消费物质及自身的生活状态。该系列立足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他将与自己生存有关的物质进行扫描、排列,然后用照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密密麻麻的画面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事物,观众在观看时会在某一角落寻找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化的物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观众进行了很好的互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共鸣。洪浩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我的东西》里的每一件物品都没有经过任何后期加工,我只是将它以原物的状态呈现出来。作品的初衷源于我对自我的检验与反省。这虽然与版画作品在媒介和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作品在趣味和品质上是相近的。”
《我的东西之一》 实物扫描照片 120×210cm 2001年
2008年,洪浩又推出《负部》系列,这是《我的东西》的延伸。该系列将原本清晰可见的事物抽象化,《我的东西》让我们看清每个人面对的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生存间发生的关系,即我们生存需要哪些物质来提供,但是《负部》却将这些物质产品反过来进行呈现,使它们失去了社会认知的识别性,展现出物质的抽象性,这让洪浩的作品出现了一种美学化的倾向。
纵观洪浩的创作历程,他一直都在试图用这些特殊的纸张去重新编排“历史”,而在看似毫无规律的表面之下所深深隐藏着的“密码”,也正是这些毫无规律可循的纸张。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