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明
葡萄酒专家
葡萄酒专栏作者,著有《葡萄酒》一书,在《广州日报》、《葡萄酒鉴赏》等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并是《葡萄酒》杂志的顾问。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经撰文分析指出:“按照重量计算,即使年份不好的拉菲葡萄酒也比白银贵,而像1982年之类好年份的拉菲葡萄酒则更贵,是白银的十倍左右。对于拉菲葡萄酒来说,如果下一个十年的光景和过去十年一样美好的话,那么按照重量计算,好年份的拉菲葡萄酒最终可能会和黄金一样值钱了。”
问题是,在所有的顶级葡萄酒中,中国人就认拉菲,甚至连拉菲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俗称“小拉菲”)的价格也超过某些波尔多二级酒庄。这种特殊现象被波尔多人称之为“中国的拉菲现象”。
那么,拉菲红酒真有那么好喝吗?万千宠爱集于一瓶的1982年份拉菲真有那么尊贵吗?如果势利地以分数来看,在被称为“酒皇”的美国著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给过满分(100分)的波尔多葡萄酒中,截至2010年10月的重新评定结果,仍然能够保持满分的波尔多五大一级酒庄,拉菲(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只有两个年份(1996年、2003年)、拉图(Château Latour)也是两个年份(1961年、1982年)、玛歌(Château Margaux)有三个年份(1900年、1990年、2000年)、侯伯王(Château Haut-Brion)有三个年份(1945年、1961年、1989年)、木桐(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有四个年份(1945年、1959年、1982年、1986年)。也就是说,在波尔多五大一级酒庄中,拉菲和拉图的满分葡萄酒最少;而且1982年的满分葡萄酒也不是拉菲,而是拉图和木桐。
82年的拉菲
在英国著名酒评家、全世界288位葡萄酒大师之一的克莱夫·科茨(Clive Coates MW)所著的《佳酿:波尔多顶级酒庄及其葡萄酒》(1995年出版)一书中,还记载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在爱丽舍宫举行的一次晚宴上,蓬皮杜总统邀请的客人有罗思柴尔德家族的拉菲酒庄庄主埃利男爵(Baron Elie de Rothschild),埃利男爵对曾经当过巴黎罗思柴尔德银行总经理的蓬皮杜总统说:“感谢总统阁下选用我的1953年份拉菲,我深感荣幸。”但蓬皮杜却告诉他:“你喝的其实是宝捷。”埃利男爵难以置信,总统让侍酒师拿来空酒瓶请他验证,果然是1953年份的宝捷(Château Poujeaux)!由于斟酒时照例是用滗酒器呈上来的,埃利男爵硬是被蓬皮杜总统给忽悠了。宝捷当时只是非官方认可的444家梅多克中级酒庄之一,而拉菲是1855年波尔多官方分级系统61家梅多克列级酒庄(分为5个等级)中的四大一级酒庄之一(木桐酒庄在1973年由二级晋升为一级),虽然酒庄等级差之千里,但酒质却不失毫厘,甚至连拉菲庄主都错把宝捷当拉菲。这个故事虽是一则佚闻,可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一级酒庄的酒不一定比五级酒庄的酒强五倍,8.6万元的酒也不一定比860元的酒好百倍。
毫无疑问,拉菲是好酒。但好酒的定义,不只是因为名气大、等级高、品质好、价钱贵,最终还要取决于消费终端—也即与食物搭配是否和谐。假如拿以赤霞珠品种(Cabernet Sauvignon)为主体的拉菲红酒来搭配中国富豪爱吃的鲍翅参肚之类,必将是满嘴的鱼腥味、铁锈味以及苦涩感,倒不如来一瓶186元的澳洲霞多丽品种(Chardonnay)白葡萄酒更合适。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