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吃食,七荤八素,虽有多寡之别,本无荤素之分。只是在大部分人只能吃素的时代,就有了那一小撮不招人待见的“肉食者”;而当大部分人都有并且很有肉吃之后,又有了小众的素食者。茹素的原因很多,或因为宗教信仰,或出于恻隐之心,或追求身体健康,避免消化不良。此外,还可能因为饮食偏好、味觉失调等等,不一而足。宗教和道德就不细谈了,回头再恨不得把对方吃了。仅就身体健康而言,荤素孰益孰害?其实这个比宗教和道德更不好谈,至少,不吃素或者荤素不忌对健康的危害,尚未达到与吸烟相提并论的程度,政府不反对,NGO不提倡。从美食的角度,除了大闸蟹、鹅肝、松茸这等味觉霸道、利在孤行的一味独沽者,中西烹饪,荤素总以混搭为宜。无素,荤不起来;无荤,素不到位。
世有嗜肉者,亦有大块吃肉者及割不正不食者,更有餐餐无肉不欢者,却鲜见“只吃肉”的。回归到“素食”的“素”字上来。汉字之“素”,比就事论事的什么vegetarian、vegetarianism以及Vegas等等要强大得多。“素”者,白也,空也,空白也;素者,朴也。泛泛指一切朴质、清淡。“素”又通“愫”,苏东坡《徐州谢上表》:“惟有朴忠之素,既久而犹坚,远不忘君,未忍改常度。”《淮南子·本经》云:“其心愉而不伪,其事素而不饰。”既要素心,素食必然首选。正如李渔所分析的那样:“肉食者鄙,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食肉之人之不善谋者,以肥腻之精液,结而为脂,蔽障胸臆,尤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
The meaning of vegetarian
荤素不忌,重在素心,但此事知易行难。凡夫俗子欲追求之,必须通过刻苦修行,逼使肉身去刻意遵守某一种戒律,以此表明决心,磨炼意志,比如戒酒戒色戒网瘾等等,都是通往“素心”的道路。当然,最能磨炼意志的戒律,没有比一日三餐更理想的了,而且经济实惠。所谓“持素”,即专挑自己最习惯最喜欢的食物来“不吃”,比如,你素喜食肉,无肉不欢,这个就可以戒;反过来,如果你一向偏爱吃菜,尤好吃个豆腐五的,并且生来嫉肉如仇,那么,也可以试试只吃肉,并且非大块不吃,割不正不食─坚持不吃素,在修行的道路上,与坚持吃素的应具有同等学力。
但无论是素全食和肉全食,皆非通往“素心”的唯一路径和不二法门。十二世纪的日本,一位信徒去拇尾高山寺看禅宗大师明惠上人(荣西禅师之后的日本茶界一哥,后世被称为日本的“严密始祖”),特地带了些上人爱吃的松茸,说:“我听说上人很喜欢松茸,故带些前来供养。”上人闻罢,当即表示:“一个修行之人,连佛法也不愿被人家说他喜欢,因为一旦被如此说了,就像是落了执着,何况是喜欢松茸?那更是令人感觉愧对如来!”说到做到,明惠上人余生便拒食松茸。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此为更高的境界:不食。
吃肉还是不吃肉,人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西北大学文学教授、文化批评家Joseph Epstein在《势利》一书中说:“和素食主义者一起吃饭还是让人感到不快─这让人感觉到他人比自己文化上更为先进,或者是比像他自己这样的普通人更为进化。”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到目前为止,事实并非如此。我有一些素食的朋友,和他们吃饭非但不会不尽兴,反而每每窃喜,因为他们把肉都留给我一个人吃了。到目前为止,我吃过的最好吃最难忘的红烧肉,就是一个吃了十几年长斋的朋友亲自下厨做的。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