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松涛:流光容易把人抛
  导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人蒋捷这句词写的是四季更迭中,时光易逝而物是人非。这光景颇像珐琅手艺人烧窑的感觉,低头时是明眸青丝,一回神儿或许已是鬓如雪发成霜,唯有手中的银丝、釉料,还有那珐琅器仍是流光溢彩。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宋人蒋捷这句词写的是四季更迭中,时光易逝而物是人非。这光景颇像珐琅手艺人烧窑的感觉,低头时是明眸青丝,一回神儿或许已是鬓如雪发成霜,唯有手中的银丝、釉料,还有那珐琅器仍是流光溢彩。

  景泰年间一抹蓝

  相传在元朝初年,有一日宫中大火,将金銮殿上的奇珍异宝化为灰烬,废墟之中唯有一五彩宝瓶。皇上甚是喜爱,遂命人寻来能工巧匠仿造之。素有京城第一名匠之称的“巧手李”,得女娲娘娘托梦云:“宝瓶如花放光彩,全凭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开,不经八卦蝶难来,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巧手李”最终参得其中奥秘,这宝瓶原是金银珠宝熔铸而成。

熊松涛作品

  传说归传说,珐琅工艺确是在元代时从西亚传入中土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都是元末的掐丝珐琅工艺品。在史书上,珐琅曾被称为“佛朗嵌”、“鬼国窑”,主要是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以及金属矿物为原料,将其烧炼成固态后研磨成粉末状,填入画在器具表面的掐丝花纹中,再入火烧制后打磨成珐琅。

  珐琅自明代起流行开来,到景泰年间达到高峰,又因色彩以湖蓝为主,故得名“景泰蓝”。历景泰、成化两朝,景泰蓝风靡一时,故而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一说。而后从弘治到万历,景泰蓝每况愈下。到了清代,景泰蓝始有复兴,特别是乾隆年间,达到了景泰蓝工艺的又一巅峰。清末出现了一批老作坊,最著名的老天利、德兴成的出品都极为精良,据说在鼎盛时期,仅老天利就有五、六百名工匠。

熊松涛作品

  熊氏珐琅四代人

  熊松涛的祖父就是在那会儿学的手艺。在清宫造办处,他的祖父埋头学了九年,后来把手艺传给了熊松涛的父亲。1969年,父亲组建靛庄花丝厂,以祖父传下的手艺为基础,开始珐琅工艺品的制作和研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掐丝珐琅盛行并大量出口外销,有统计说,当时北京及周边地区有3000名手艺人,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

熊松涛

  1998年,熊松涛大学毕业。学对外贸易的他,当时做的是进出口报关的工作,一个月轻轻松松4000块,而当时建国门的房子也不过8000一平方米。父亲强迫他回到工厂学习手艺,是希望这门几百年的手艺能够被传承下去。起初,熊松涛只是被动学习,慢慢的,珐琅给他带来了成就感,而他也对珐琅产生了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学习珐琅工艺,做到略懂皮毛其实很简单,但要真正钻研工艺就十分困难了。制胎、掐丝、点蓝、烧釉、打磨、焊接,一道道工序学下来,没个五到十年出不了师。熊松涛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成了今天珐琅圈里的“熊爷”。而今天的珐琅工艺,会做的人已经很少,能出精品的人就更少了。熊氏珐琅能传承到第三代已属不易,而他们在传承之中又有创新,更是难能可贵。

制作景泰蓝的各种工具

  去年,熊氏珐琅第四代传人出师。熊松涛还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熊霖林,创作了一组名为“和谐”的珐琅艺术装置,这是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的处女作。从创意到制作,熊霖林用了半年时间。与父辈创作的珐琅工艺品的实用性不同,她的作品完全将珐琅工艺与当代艺术融合在一起,又一次拓展了珐琅艺术世界的边界。



您看完本文共用了秒,分享至 则只需1秒
进入TARGET致品网新浪微博
进入TARGET致品网腾讯微博

        关注TARGET致品网官方微信公众账号“luxtarget”后,您可以分别回复关键词,珐琅,获取更多相关微信。

 您可能还有兴趣的内容:
  • 绚烂与华美的时光新“花”漾
  • 匠心独运 微绘珐琅艺术的世纪传承
  • 雅克德罗尊贵定制服务 为您甄选新年礼品
  • 雅克德罗礼赞东方 腕间典藏丹青墨语



  •